转型升级!上半年新能源整车生产10大工程火热建设中
【EV NEWS报道】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基建”,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而接棒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新版双积分政策近日也已靴子落地,伴随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随之回暖。
截至目前,华晨宝马、上汽大众、广汽三菱等合资车企的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高举高打,吉利汽车托管猎豹汽车,正在打造中部区域新能源产业链战略基地,而激进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二期工程建设速度比一期工程还快。各路车企业纷纷加码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加速新能源产品投放。EV视界特此对10大项目进行了一番梳理。
1、上汽大众上海安亭工厂:10月投产
6月11日,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表示,上汽大众上海安亭工厂计划今年10月投产。工厂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进入到投产前的攻坚阶段。
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位于上海安亭,项目总投入170亿元,计划于2020年建成投产,规划年产能30万辆,是大众汽车集团(中国)首座纯电动汽车工厂。工厂总建筑面积约61万平方米,具备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和电池装配车间,拥有车体分配中心、自动化立体高架库、试车道等设施,是一座集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为一体的现代化绿色标杆工厂。
2019年11月8日,上汽大众上海安亭工厂落成,工厂奠基仅一年后即顺利启动预生产,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首辆大众汽车ID.纯电动车下线,ID.车型在德国面向全球投产后,中国ID.车型预生产紧随其后,凸显出中国市场的重要地位。
2、一汽丰田新能源分公司项目开工:规划年产能20万辆
6月29日,一汽丰田新能源分公司项目开工仪式在天津中新生态城启动,标志着一汽丰田新能源战略全面落地。
一汽丰田新能源分公司项目建设规模为342000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97万平方米,一期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规划年产能20万辆,预计总投资近85亿元,涵盖了冲压、焊接、涂装、总装、树脂涂装以及电池六大工艺规划,以及物流规划、相应的自动化、IT、土建等配套设施。按照计划,项目将于2022年6月建成投产。
一汽丰田依托双方母公司,利用全球技术和资源储备,制定了一汽丰田新能源行动计划,导入代表丰田全球最高技术和安全水平的新能源全新平台,不断充实和扩大“HEV”、”EV”等产品和销量,建设完成世界一流、高自动化、高柔性化、高品质保障、生态环保的新能源工厂。
3、广汽三菱新能源项目:首款联合开发车型明年量产
7月8日,广汽三菱新能源车项目在湖南长沙开工,新研发中心大楼也同时竣工,标志着广汽三菱进入联合开发新时代,也将开创广汽三菱本土化研发的新阶段。
广汽三菱的新能源车项目将推出广汽集团和三菱汽车首款联合开发的新能源车型,计划于2021年正式量产。
在广汽三菱新能源车项目开工的当天,广汽三菱研发大楼也顺利竣工。得益于广汽集团和三菱汽车的产品和技术资源,2018年10月,广汽三菱研发中心落户长沙,总建筑面积8.55万平方米。目前研发中心项目建设正在按期推进,计划于2021年正式交付使用。
广汽三菱研发中心建成后,将负责车型改款研发、技术创新等,并且在造型、试验验证以及新能源等方面提升本土化研发能力,全面提升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为广汽三菱整车提供车型本地化研发支持。
4、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纯电动、插电混动和燃油车型共线
作为国家7个重大外资项目之一,铁西新工厂建设项目是华晨宝马最大规模的建设项目,4月1日,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正式开建。
根据规划,铁西新工厂项目及配套工程用地3.2平方公里,2022年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宝马的纯电动车型、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和燃油车型产品共线生产,使宝马在华整车产能大幅提升。
在项目完工后,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连同现有的铁西工厂、大东工厂、动力总成工厂及研发中心,将为沈阳生产基地带来更加丰富的产品线和显著的产能提升,以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变化。
5、光束汽车生产基地:开始打桩施工
6月20日,长城汽车和宝马集团合资的光束汽车工厂在江苏张家港开始打桩施工,整体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光束汽车项目总投资为51亿元人民币,年标准产能为16万台。去年11月,光束汽车项目正式启动,光束汽车不仅是长城汽车首个合资整车企业,也是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电动车合资项目。光束汽车生产的首款车型或为一款续航里程超500公里的纯电紧凑型SUV,MINI纯电动车型将在其后的生产序列中进行排产。
光束汽车项目集研发、生产、仓储物流于一体,产品将面向全球市场销售,共同研发和生产是本项目的重点。光束汽车立足于股东双方的研发能力和研发资源,同时借助宝马集团在全球市场技术经验和运营实践的支持,实现“联合研发,中国制造,服务全球顾客”的崭新业态模式,新模式下的合资公司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互补与合作双赢,充分发挥股东双方在资源、效率、技术、品质方面的优势。
6、吉利奔驰smart项目或落户西安:首批纯电动汽车2022年起投放
1月8日,吉利控股和梅赛德斯-奔驰宣布组建的smart品牌全球合资公司智马达汽车公司(smart Automobile)正式成立, 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升级。
合资公司注册资金54亿元人民币,双方将各出资27亿元人民币,梅赛德斯-奔驰主要以smart品牌出资的形式获取相应股份。双方将在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等领域发挥协同效应,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全球总部设在中国宁波杭州湾新区,在中国及德国分别设立营销中心。
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根据新车型开发规划,smart未来产品阵容将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型细分市场,与smart品牌定位非常吻合。
据路透社报道,smart品牌国产项目将在陕西西安建设工厂,规划年产能15万辆。而早在2017年底,吉利新能源西安项目便已开始动工,计划今年建成。
7、吉利托管猎豹工厂:打造中部区域新能源产业链战略基地
4月27日,湖南省政府、长沙市政府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在长沙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吉利集团将托管长丰集团下属湖南猎豹汽车公司长沙工厂,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和销售,打造吉利中部区域新能源产业链战略基地。
根据协议,吉利集团将正式托管长丰猎豹汽车工厂,充分发挥产品、技术、管理、市场等优势,导入新能源汽车产品及技术,推进资源整合,提升猎豹汽车公司整体竞争力,发挥1+1>2的效应。未来,吉利集团将与湖南省继续深度拓展新能源领域的合作,积极参与和推动湖南汽车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
吉利湘潭基地是吉利控股的第五个整车制造基地,集整车、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造、教育等四位一体,位于国家级湘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长株潭城市圈交通核心区。这里拥有缤越新能源SUV、远景轿车两大产品平台,生产涡轮增压节能汽油SUV、插电式混合动力SUV等车型,年产能达到20万辆以上。
8、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二期项目:比一期工程还快
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开放外资股比后的第一个外资新能源汽车整车独资项目,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建设情况备受关注。
7月2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介绍,该项目目前进展顺利,整体工厂的工程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现在已经进入到生产设备的安装阶段。
今年1月7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国产Model 3首次向社会用户交付仪式上宣布,中国制造Model Y项目正式启动。同日,上海超级工厂二期项目启动开工建设,在建二期厂房规模大于一期,预计将在今年年底建成,明年一季度启动Model Y量产交付。
此前,生产Model 3的上海超级工厂一期项目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建设投产。二期工程项目启动已有半年,因疫情原因导致中间有较长时间停工,但随着上海超级工厂顺利复工,二期厂房已于5月进入封顶阶段。这说明二期工程的推进速度甚至比一期工程还快。
9、一汽红旗新能源工厂:未来5年推18款新车
4月15日,总投资78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项目开工,建成后将主要生产红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计划2022年竣工投产,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
中国一汽集团董事长徐留平表示,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的开工建设,表明了中国一汽立足自主创新的雄心,也表明了在全球汽车产业大幅度收缩的情况下,中国一汽有强大的能力和投资未来的信心。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工厂将成为技术水平一流、能耗管理一流、运营效率一流的现代化智慧工厂。
未来五年,新红旗将形成覆盖全家族四大全系列的21款产品。其中,新能源产品将推出18款,占比达85%以上。
今年3月27日,总投资26.9亿元的中国一汽新能源智能网联创新试验基地项目在长春汽开区启动,新试验基地总规划面积26.6万平方米,主要由旗安创新区(安全性能开发)、旗源创新区(动力电池试验)、旗智创新区(智能网联试验)构成。
10、北汽制造厂总部及整车生产基地:乘用车商用车并举
7月6日,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公司整车制造总部基地项目在山东省济青烟(莱西)国际招商产业园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0亿元,预计2021年下半年竣工投产。
产业园包括北京汽车制造厂总部及整车生产基地项目、70万套发动机生产项目、零部件产业园项目等。其中,北京汽车制造厂总部及整车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110亿元(一期投资77亿元),占地1100亩,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拥有包括北京212吉普在内的传统和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二类军车全资质企业。一期设计生产能力为5万辆商用车(含新能源),二期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辆商用车(含新能源)及5万辆乘用车(含新能源),三期设计生产能力为15万辆商用车(含新能源)及10万辆乘用车(含新能源)。
结语
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风头正劲,全国新能源整车生产项目陆续展开,汽车企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加速发展的新阶段。